![]() |
終結平庸,哈佛最具衝擊性的潛能開發課,創造不被平均值綁架的人生 The end of average: How we succeed in a world that values sameness by Todd Rose |
人是珍貴的靈魂,而不是冷硬的數字。這個孩子不是指考排名第588名,也不是25公里馬拉松3小時,更不是加州理工學院二年級,他們的談吐有溫度,喜歡的笑話類型不同,不總是內向或外向,有的數學題目對他們來講容易,有的難,他們就是他們,一個個我們必須花時間了解才能明白的個體。
Read 500 pages every day. That's how knowledge works. It builds up like compound interest.
![]() |
Source: How to become a rapid learner |
大概兩個月前,我收到一封信,是Scott Young開了一門學習如何快速學習的課程,之前讀過他的Learn More, Study Less,印象十分深刻,他利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並通過MIT四年才能上完的33門電腦科學課程。知名的Cal Newport也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寫了篇十天內搞懂線性代數(Mastering Linear Algebra in 10 Days),這裡面講的,就是Scott Young的學習經驗談。
![]() |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by Daniel T. Willingham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 |
書名雖然是為什麼學生不喜歡學校?但內容是從認知原理談如何有效教學,本書的目標對象是教師,各種實用的教學心法包含如何激發學生興趣?如何讓學生記住主要概念等,本文擷取與學習相關的重點,像是把不熟的練到熟後,原本負責處理新概念的大腦區域,就能解脫來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學習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不然會無聊或嚴重受挫,學習要趁早是因為知識也有富者越富現象,越早知道越多會比一開始知道較少的人,知識累積的更多。難怪巴菲特會說,知識像複利一樣,隨著累積的時間一長,報酬是難以想像的。
![]() |
Decisive: How to make better decisive in life and work by Chip & Dan Heath |
![]() |
零偏見決斷法:如何擊退阻礙工作與生活的四大惡棍,用好決策扭轉人生 |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不管是在人生或商業競爭上,做決策時經常依賴路徑相依,也就是過去怎麼辦,現在就這麼辦。如果都有害,那就取傷害較小的,如果都有利,就取利多的,但這樣就夠了嗎?事實上,決策時,存在許多誤區,如思維狹隘,認為選擇非此即彼、確認偏誤,受到短期情緒左右、對未來過度自信等,作者提出一套WRAP框架來解決這些誤區,W指發散選項,R是把假設在現實中實驗,A是為決策留一段距離,P是為出錯做準備,這套框架依照個人的核心價值準則。並且分別就各種階段提出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