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become a rapid learner W1 - 如何制定學習計畫?


A goal without a plan is just a wish

沒有計畫的目標頂多只是個願望。


關於自學


你可能想學一些實用的技能, 像英文, 寫程式, 畫畫, 設計, 數學,會計,吉他等,有兩個策略可以幫助我們學習。

第一種是跟著已經存在的課表走
  • 像是他以MIT電腦科學的線上開放課程作為學習材料,參考大學部的四年課綱,準備指定的教科書與影片等等。
  • 粗估學習整體會花費多少時間,可以從完成指定課表的內容來算,也可以從在幾月幾號之前要完成目標需要每天做什麼。
  • 設定截止日期與進度表,比方說要在什麼時候完成什麼之類的表。
  • 做每週進度表。
  • 每週實行反省檢討。

另一種是,技能比較,沒有一定要遵循什麼課程表,而是立下一個主觀的目標,像是要能連續跟外國人聊天聊5分鐘不間斷,或者是通過某個考試,考到執照證書都算。

  • 準備跟篩選教材,怎麼學,安排使用哪些教材來完成目標,像學英文的材料超多,有youtube、app、書等,光怎麼選擇就充滿痛點。
  • 把材料分成兩塊,主要和備用。主要材料是大部分的學習重點,以Scott自身學中文為例,他決定95%的學習時間都會拿來上家教或者做題目,所以這會放在他的主要清單裡。另一部分是備用的,如果覺得主要清單不太夠用,那就從這邊捕。
  • 主要清單內的材料項目不要多,兩三項就夠了。以學語言為例,很多人可能試用過各種方式,每次發現新的方法或App,就試用個幾次就沒下文,每次想到要學英文就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所以一定要提前準備主要清單內,並且就堅持下去。
  • 接下來的步驟跟第一種策略是相同的,都是粗估時間,用上到下或下到上的方式估計要花多少時間,達到什麼樣的目標。設定里程碑跟每週進度表,然後反省跟調整。



計畫一年內上完麻省理工大學的電腦科學課程


這堂課內他分享了他如何用這套方法準備MIT挑戰。光計畫就花了一年,從開始有想法,到後來的修正,找到教材,這之中有四個月超認真計畫與收集資料,像是要訂定什麼通過標準,期中考或期末考幾分才算通過,準備公開課上指定的教材等等。

他決定採用MIT這套課程後,開始逐一審視,看哪些課有沒有其他選擇,接著開始規劃時間,一年的時間要上完,那平均一週得花多久時間上完哪些材料,都整理好後,還得先進行測試,看是不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

有些課沒有完整的教材或影片,有些課無法客觀評估考試成績,所以他得想其他方法,經過調整後,大概剩下33門課,平均9~10天要上完一門課,他覺得這樣好像太吃緊,完全沒留彈性時間,後來他決定一週一堂課。

七天內,他需要一天放鬆,一天工作,所以等於還剩五天,從早上7點到晚上6點,專心學習,等於一週約有55小時的學習時間。

但他不是計劃好就直接衝,而是先做一個小實驗,拿一堂物理課讓自己照著計畫走,看能不能如期完成。

雖然遇到一些困難,但他還是完成這門課。我只能說,如果是一個完全沒有物理基本概念的人,不太可能這麼理想Orz。最後整年結束時,並沒有像他估計那樣每週都能花費55小時學習,大概只投入30-40個小時左右。

調整計畫是必須的,每週他都會在部落格紀錄心得,有些人覺得他上這課但不會寫程式怪怪的,即使課表其實是數學居多,後來他調整計劃,多加了寫程式,並完成一個遊戲作品。

前三個月都有照計畫來,每週完成一堂課,但後來就平行展開,步調放慢,可能一週同時上兩三堂,然後四週完成三門課這樣。他的意思是一定會有變動,要想辦法調整。


感想

我其實不知道原來可以這麼做,或者應該要這麼做,通常去上學,課程都是被準備好的,學生少去分析評估自己要學什麼?學的這些教材是否能引發自己的興趣,Scott也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要自己真的要上那33門課,而是花了很多時間,認真分析準備,我想他是對學習非常有熱忱的人。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像他那樣,十天就完成一門課,在那之前可能得花很多時間把基礎打好,才能跟上課程的角步。他這種花一整年計畫,找教材,實驗的精神,每個喜歡自學的人都可以參考。

挑對適合自己程度的教材,其實也很重要,因為這會讓人感覺學習到底是天堂還是地獄,其實人不喜歡太簡單,但也不喜歡太困難,最好就是剛剛好有點難,超出自己能力那麼一點,又能學到東西。


下週分享,要怎麼找學習材料。

輸出:2h


相關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