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質思考: MIT菁英這樣找到問題根源,解決困境 by 平井孝治 |
在你知道的不夠多的情況,你其實不會知道自己有沒有思考。本質思考就是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一套對應的方法,和系統性思考相似,考慮到現象,要素,模式,還有時間之後的動態關係,想辦法找出能夠改變模型的槓桿點,做出改變。
常見的慣性思維
- 凡事以反駁或反面作結論,像是『好累喔』=>『那你應該去休息啊』。
- 一般性解答,『我好胖』=>『那你應該少吃多動』。
- 依賴架構,書中舉例像是認為有做SWOT分析,就代表有思考。這點我個人十分有感觸,假設同一個情況,讓五個人去做SWOT分析,很可能會得到類似的結果,因為框架的屬性的限制,就像過模具一樣,將同樣的訊息倒入這個模型,容易產生相同的Pattern,這也就是為何該工具就只是工具的原因。
- 把問題現象歸屬在某一類,這類的回答通常為現象找一個罪魁禍首,但這類回答並沒有解答問題現象為何發生。
- 這個人好厲害喔,因為他是X大畢業的。
- A公司業績差,沒辦法因為是組裝產業。
- 軟體賣不好是因為公司只會賣硬體。
(但也有賣硬體的公司軟體賣得好的啊) - 一聽到關鍵字就停止思考,像是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差異化,佔領垂直市場,競爭優勢,做有價值的產品,一聽到這些Big Word就停止思考了,也不往下追問。
- 堅持初期的假設,這裡講的是複製成功經驗的慘敗教訓。
- 忘記思考的目的與偏重過程,以為有做某些事情就能找到答案。
本質思考的意思就是去除這些慣性思維,回到問題存在的情境脈絡下,探究真正發生問題的原因。作者舉例,女友在某個假日提出看電影的邀請,男友無法出門,後來的一次約會中,男友問說,要不要去看電影,女友卻生氣了,請問為什麼?
因為女友當時已經不想看電影,之所以提議看電影是因為當時天氣不好,但男友沒有探究問題的本質,只是概念化,所以會吵架。相處還要用本質思考,也太累了點。Orz
一張圖解釋本質思考
結構是指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因果就是物力。更簡單地講,結構就是造成這個現象的必要要素的相互關係,物力就是加入時間的因素後,模式所形成的現象會出什麼結果跟動態。
比方說 買書後,結果孩子的成績進步了。那麼買書跟成績進步不一會有因果關係,而是要去拆解裡面如何運作。有可能是其他要素如孩子喜歡努力學習造成成績進步。另一個例子是,懂英文與工作能力強的關聯,有可能有一個共同因果是努力的特質,努力讓人努力學習英文,也努力工作,是這個要素驅動兩個結果。
去除慣性思維後,建構這個現象的模式(Pattern),包含造成現象的必要條件與因果關係。接著是解讀動態的物力論。可以視覺化來思考,包含以下幾個要點:
- 輸入來源
- 輸出來源
- 競爭關係
- 協調關係
- 影響者
把模型建構好後,可從不同的層面來觀看,像是學習,可以從不同角色出來看影響到輸入的原因。如果是商業,則可以從業界層面,產業面,組織面來看,其實這很像投資中,研究某一間企業也會先從總體經濟的角度,接著從該產業在國家的角度,最後是該企業的角度來評估。比方說補習班A在升國中班表現好,是否該拓展升高中班呢?
這時候應該是從不同的要素來看,以下這兩種要素,會產生不同的輸出。
- 補習班A再升國中班表現不錯,家長信任補習班A的高中升學班,期待成立高中班,發揮加乘效果。
- 補習班A再升國中班表現不錯,但國高中班不同,家長懷疑補習班A的高中升學班,家長認為升國高中班完全不同,懷疑補習班A沒有升高中相關經驗,感到不安,家長選擇專門升高中的補習班B。
經由上面的例子,就知道系統思考的迴路圖,不太能用單一面的要素考量就得到結果。
流量與庫存量
面對這個產品的市場到底有多大,可以從流量跟存量的概念出發,以車子為例,當談論電動車的市場時,要考慮到的是換車的人有多少,而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一台車。對比回來系統思考的概念,換車的人是流量,而已經擁有車的人則是存量。弄清楚存量與流量對於在開發客群跟產品的未來發展性時,頗有幫助。
線性與非線性
物力論中的作用分為正、負循環,其中有線性、非線性之分,比方說學習跟成績高之間的關係是線性,但是年齡跟身高的關係就是非線性。或者像企業規模跟獲利之間的關係,一般以為會是線性,但不一定,規模擴大,成本下降,但未下降前,賣給A可獲利10元,成本以及售價降低後,反而來買的都是B客群,而後者可能帶來的利潤沒有A高等。這裏表明的是一個現象,對於任何模式來帶來的關係,一定要再深入思考。
其他還有找到變局點,考慮相變,以及找出根源性動力等。但重點是,要解決問題,一定要想辦法改變造成這個現象的架構(Patter),找到槓桿點,然後行動,雖然由於加入時間變數,有時間延遲的效應,有時候原因和結果不一定在時間跟空間上很接近,所以更要持續思考要如何思考。
最後,這本書大推一門MIT的課程叫做Introduction to System Dynamics,Youtube與MIT的網站上免費影片可以看。
感想
分析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本書對於本質思考有個初步介紹,但絕對不是看完就突然學會本質思考,要學會分析並知道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現象,就像批判性思考一樣,得先有堅強豐富的基礎知識,能有查理芒格的多元思考模型,接著就是不停的練習並學習,最重要的還是,得先對這些現象感到好奇,並想找到成因,也就是問了一個為什麼,並想找到解答,保有這種好奇心才是最難的。
輸入:2h
輸出:5h
相關文章
- 灰犀牛讀後感(The Gray Rhino)
- 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讀後感(Problem Solving 101: A Simple Book for Smart People)
-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
- 華爾街之狼從良記讀後感(The education of a value investor)
- 貝佐斯傳讀後感(The everything store: Jeff Bezos and the age of Amazon)
- 零偏見決斷法讀後感(Decisive: How to make better decisive in life and work)
- 邏輯力讀後感(Being logical)
- 財務自由的世界 - 現金流量表
- 財務自由的講堂讀後感 - 資產負債表
- 財務自由的講堂讀後感 - 損益表與損益分析
- 護城河投資優勢讀後感(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
- 非典型經營者的成功法則讀後感 (The Outsiders: Eight Unconventional CEOs and Their Radically Rational Blueprint for Success )
- 隨機騙局心得 - 1 (Fooled by randomness)
- 隨機騙局心得 - 2
- 精實創業讀後感(The Lean Startup)
- 群眾的智慧讀後感 - 1 (The Wisdom of crowds)
- 群眾的智慧心得 - 2 (The Wisdom of crowds)
- 引誘科學讀後感 - 1 (Captivology: The Science of Capturing People's Attention)
- 引誘科學讀後感 - 2 (Captivology: The Science of Capturing People's Atten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