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愚讀後感(Phishing for phools)


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
(Phishing for phools: The economics of manipulation and deception by Robert J. Shiller, George A. Akerlof)
推薦指數★★★☆☆

釣愚是自由市場均衡的結果。自由市場競爭帶來進步與發明,滿足/創造人們的各種需求,市場力量淘汰劣質品。多年來我們著迷於自由市場的好處,人們以為他們有無數選擇,實際上,這些選擇都是針對人性弱點操縱後的結果。

引誘科學讀後感 - 2 (Captivology: The Science of Capturing People's Attention)

推薦指數★★★★☆

本書對於行銷與做產品很有幫助,尤其是對如何長期讓客戶來關注。很多手法其實還是建立在人性的弱點上,像是不願意思考,從眾,特別常使用周邊路徑( peripheral route)的方式來下決策等等。繼上篇,本篇繼續談論如何成功吸取注意力的七大誘因。

引誘科學讀後感 - 1 (Captivology: The Science of Capturing People's Attention)



引誘科學:在分心時代,如何抓住眾人注意力,讓世界聽你的,看你的,甚至願意掏錢買單
Captivology: The Science of Capturing People's Attention by Ben Parr

推薦指數 ★★★★☆

書腰上寫著『如果可以,我想阻止這本書出版』,看完這本書後,就知道這句話心機的運用其中幾個手法,這個說法讓人更想翻這本書。這其實是一本可以運用在行銷的書,當每個人都在說話,當噪音越來越多,要如何讓別人不請自來買好門票坐著聽你講?我喜歡的部分是,雖然看起來很像是一本標榜如何做的書,尤其是下面寫著3步驟 x 7法則,但裡面解釋了許多為什麼。

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讀後感 (The organized mind)





推薦指數:★★☆☆☆

為何容易找不到東西放哪?或遺失東西?忘東忘西是不是代表快要罹患老年癡呆症了?還好我在這本書中,得到安慰。

金牌法則讀後感 (The Golden rules)




金牌法則
The golden rules: 10 Steps to world-class excellence in your life and work by Bob Bowman & Charles Burler
推薦指數 ★★☆☆☆

奧運金牌選手,飛魚麥可,費爾普斯的游泳教練,針對訓練金牌選手的十條心法。坦白講有點雞湯,很多規則都與自我成長類書籍所建議的原則重複,比較像是教練個人總結出來的一套訓練原則,像是有願景、全力以赴、勇於冒險、短期目標與中長期目標、菁英規格(活在願景內)、支持者與團隊、保持熱情 、為逆境做準備、慶祝成就。如果只是把上述法則當標語看,其實大概三十秒就忘光光、實踐才是王道。

學習的科學 - 課程摘要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推薦指數: ★★★★★

主要用科學與大腦運作的方式來幫助他人瞭解如何學習。並且闡明主動學習的真諦也就是思考著學習(Think to learn)。推薦給虎爸虎媽看,這篇文章是為了我的姪女們而寫的。

如何除臭蟲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Programming Using Python - How to debug)


盡量不要寫出有蟲的程式碼,逆向思考,用現有條件做實驗,用留下的蹤跡追蹤到哪行出錯。


讀懂程式碼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Programming Using Python)


解讀的能力在於,對問題正確理解,對答案的方向有一定的掌握,讀他人的程式碼,等於是看別人直播拆解謎題的經過,當然有時候看不懂還是會讓人想轉臺就是了。

直方圖與柱狀圖的差異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stogram and Bar graph)

From Udacity: Intro to Descriptive Statistics


這兩個圖表的差異到底為何?剛好最近開始上UdacityIntro to Descriptive Statistics裡在Visualizing data的單元裡,針對這兩個圖表有詳細的解釋與描述。

杜克大學金融行為學 - Correlation / Causation error and Subprime mortgages


錯把相關當因果與不可見的相關謬誤/次級房貸風暴

像是很多人在吃冰淇淋後,被鯊魚咬傷。見到這種新聞標題,通常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到底是不是真的互為因國關係呢?其實這種新聞正是犯了誤以相關為因果的謬誤。冰淇淋賣的很好,與鯊魚咬人事件之間有相關,不代表前者導致後者。怎麼說呢?


杜克大學行為金融學心得 - Confusion of the Inverse(conditional probability fallacy)


2002年秋天,警方對在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發生的持槍掃射事件展開調查,意圖起訴擁有白色廂型車,來福槍枝,與狙擊手冊這三件物品的人,擁有這三件物品的狙擊手在當時被認為應該只有一位。所以讓我們假設以下事實為真,並推測下列兩個問題答案的可能性為多少?

杜克大學行為金融學心得 - The St Petersburg Paradox and Dominance Axiom

The St Petersburg Paradox     
   
若有個遊戲規則如下:

丟擲一枚公正的錢幣,若第一次結果為反面,則會得到2美元,第二次也為反面,則得到4美元,若第三次也為反面,則得到8美元,依此類推...

問題一:你願意花多少錢進行以下的遊戲?
問題二:你期望從這個遊戲內獲得多少錢?

杜克大學行為金融學心得 - 處置效應 The Disposition Effect  

杜克大學在Coursera開了一堂Behavioral Finance的課,因為對這方面還滿有興趣的,就直接註冊旁聽。整個課程共有三週,第一週上的是Utility of money 跟 Omission bias。這邊寫的是在Omission bias指定閱讀作業中的一個概念,叫做處置效應。對於獲利(Gain)我們傾向風險厭惡(Risk aversion),但對於損失(Loss),我們傾向尋求風險(Risk seekers)。

簡單的來講,如果今天有人給你一筆錢,但給你兩個選項:

問題一:
  1. 確定獲得100美元
  2. 50%的機率獲得200美元,50%的機率獲得0元。

請問你會選擇哪個? 

機率陷阱讀後感 - 如何做出更好的決定 (Risk Savvy: How to Make Good Decisions)


與其說他是一本跟統計數學相關的書,不如說這是一本幫助人們了解風險,讓我們之後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也學習用自然語言來解讀這些看似簡單實則難以理解的機率概念。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主旨在探討為什麼要了解風險與機率,好處是什麼?從介紹一般人對於機率似懂非懂的解讀。

氣象預報中的明天降雨機率為30%,若詢問住在紐約市的人,每個人對於這個機率的解釋與理解大不相同。所以這到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