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大學在Coursera開了一堂Behavioral Finance的課,因為對這方面還滿有興趣的,就直接註冊旁聽。整個課程共有三週,第一週上的是Utility of money 跟 Omission bias。這邊寫的是在Omission bias指定閱讀作業中的一個概念,叫做處置效應。對於獲利(Gain)我們傾向風險厭惡(Risk aversion),但對於損失(Loss),我們傾向尋求風險(Risk seekers)。
簡單的來講,如果今天有人給你一筆錢,但給你兩個選項:
問題一:
- 確定獲得100美元
- 50%的機率獲得200美元,50%的機率獲得0元。
請問你會選擇哪個?
多數人會選擇第一個選項,也就是不讓到手的金錢飛了。這裡較少人選擇第二個選項,也就是50%的機率獲得200美元,50%的機率獲得0元。原因是在已經確定會得到100美元的前提下,如果真的選擇第二個選項,且真的一塊錢都沒獲得,這會讓我們感覺,我們損失了100塊美元(因為明明可以選擇確定獲得100美元這個選項卻沒選),後悔的感覺會折磨人並帶來痛楚。
但是假設今天你必須損失一筆錢,一樣有兩個選項
問題二:
- 確定損失100美元
- 50%的機率損失200美元,50%的機率損失0元。
這次答案又如何呢?很快的我們的注意力放在沒有任何損失上。比起確定的損失,有可能沒有任何損失更容易獲得人心,人不喜歡確定會失去這件事。比起確定會損失100美元,更寧願選擇賭一把沒有任何損失的可能。再者,雖然有50%的機會損失200美元,但第二個100美元損失所帶來的痛感其實較第一個一百美元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多數人寧願選擇賭一把。
所謂的處置效應,其實指的就是上述兩個情況,對於確定到手的東西,我們會採取更保守的策略,對於確定會造成的損失,則剛好相反,我們會賭一把。今天王先生於股價25美元時購入某公司股票,白小姐於股價45美元時購入同一間公司的股票。若該公司今日的股票價格為35元,哪位比較有可能出售股票,為什麼?
對於王先生來講,在已經確定獲利的情況下,會寧願採取風險迴避的策略。王先生的確更容易出售股票,因為這是已經確定的獲利,再繼續持有股票,可能如同問題一的第二個選項,有獲利損失或獲利加倍的可能,但如同上述分析,在確定會獲利的情況,不去實現,之後的後悔跟痛苦其實會折磨我們。
但對於白小姐來說,由於現在是處於確定會損失,但只是損失多少的情況下,更可能她會選擇繼續持有這張股票。因為繼續持有的策略會讓她有機會扳回一城。
但這裡處置效應偏誤指的就是,明明就是同一張股票,為什麼有些人會因為當初購買的價格決定賣出或繼續持有,這之中的確不是很理性的行為,因為若股票上漲,可能代表它是值得投資的標的,甚至會繼續上漲下去。而若股票下跌,很可能它在投資人眼中是不好的投資,因此繼續持有可能只會損失更多。也就是說,其實股票對於每位投資人當初購買的價格,並沒有記憶,但幾乎多數投資人,卻會因為當初自己購買這股票的價格,來決定是否繼續持有/出售這股票。這就是人不理性但也有趣的地方,我們以為我們理性,其實並不是。
用另外一個例子說明,或許會更容易讓人理解。如果你在上午股價25美元時,買入某間公司的股票,而在下午時,以股價45美元購入同一公司股票(註一),隔天股票下跌至35元,請問你會對這兩張股票做不同的處置嗎?因為就現實層面,不管是你是用多少錢購入,其實這兩張股票的價值是完全相同,並不會因為你對這兩張股票做不同的處置,而導致這兩張股票有不同價值,但偏偏人類就是這麼容易受到基準期望值的影響啊。
註一:一般人的確不太可能如此操作,原因是若真的以25美元購入第一張股票時,25美元就成了我們心中衡量這張股票的參考點(Anchors),此時購買價超過25美元都會讓我們感覺到損失。
其他相關文章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