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讀後感 (The organized mind)





推薦指數:★★☆☆☆

為何容易找不到東西放哪?或遺失東西?忘東忘西是不是代表快要罹患老年癡呆症了?還好我在這本書中,得到安慰。


第三週看的是這本,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外部化腦中資訊、善用雜物抽屜、完美你的組織社群、時間與決策。(The organized mind: Thinking straigh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作者是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J.Levitin )。

這本書內容行銷的手法,成功的「炸到」我的荷包。本人初老症狀,常常忘記東西放哪,剛好他有一章是,解釋人類為何老是弄丟東西?所以我就乖乖掏錢惹。


坦白講,這本書寫得不好,重複且冗長,作者想要送一個什麼都有的驚喜包,卻吃力不討好,我個人看到後來頭都昏了,還虧這是一本教人如何整理的書。總而言之,有些書看來會讓人感到興奮,有些則是會讓人感到疲憊,很不好意思,但這本書明顯屬於後者。(荷包已哭哭)。

不推歸不推,但硬擠還是可以擠出那麼一點營養。一些我覺得比較有趣/有幫助的內容,也算是有解答我自己近期直得注意的兩件事。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我們比較容易記得獨一無二的體驗與事件,因為它代表周遭世界的變化,記住它們可以極大化我們生存的機會。也因為獨特,所以提取這些記憶時,沒有類似的事件與他們競爭。海馬迴內有專門的細胞(齒狀顆粒細胞),負責記憶特定位子。記憶地點的能力經過幾萬年的演化,使我們擅長記憶空間位子,這也是為何你二十年沒回去老家,卻記得附近有一口古井,對面有座山等。同理,為何我們會記住牙刷放哪,但卻找不到眼鏡,為何會弄丟車子,而不是車鑰匙,也可以用這個觀點來解釋。

因為車鑰匙可以擺放的地方太多,像是房間,客廳,廚房桌上,公事包內,公司桌上鞋櫃上等,但是車子能夠停的地方,就那幾個地方。就像牙刷總是擺在同一個位子,所以沒有這個問題。

所以提取車鑰匙放在哪裡,相對困難,尤其每天放的地方不同,提取難度增高。如果你每天早上都吃相同的早餐,你可能很難回想當天早餐的味道,但如果有一天吃早餐時打破盤子,那對於當天的記憶就會較為深刻,這是因為類似的事件會被我們用更高層次模糊的概念歸類在一起,所以提取時,只到了基本層次就停了。除了提取的問題,還有註意力的問題。為何常忘東忘西,其實是因為當下沒有將注意力放在上面或者已經認知超載了。像是進門時,聽到小孩哭鬧聲,隨手鑰匙一丟,整個注意力放在小孩身上,因此事後完全記不起來自己把鑰匙放在哪。後來想想的確是這樣,經常沒有活在當下,而是活在螢幕內。


解法,外部資訊化
找不到鑰匙?買個鑰匙掛鉤,進門時就無論如何先把鑰匙掛上去,再做其他事。
找不到手機?買個手機架,隨時把手機放上去。這也是本書的精髓,把腦中資訊外部化,人腦沒想像中可靠,盡量利用現實世界的工具來輔助提醒,我們這些資訊。(作者大概講了十次有吧)XD


如何盡量記住發生的事?

  1. 保持新鮮感,這觀點比較像是國外一直在提倡的正念(mindfulness)。小時候之所以記憶力良好是因為,每件事都有冒險感(第一次經歷的新鮮感,因此印象特別深刻),做任何事情都沈浸在當下。
  2. 把記憶從擁擠的思維世界下放到外在世界,用筆寫下來是最好的。


為何很常半夜自然醒?
前陣子,我睡到半夜都會醒來,突然精神超好,大概5-30分鐘內又會再度睡著。醒來後,思緒萬千,想想,難道自己壓力大?然後又這麼半夢半醒的睡去。整個睡眠時間大概會因此長達8-9小時。

書中提到,原來一覺到天亮是晚近的發明,人類歷史大多時候,除了午睡還會實施兩輪的睡眠,又稱分段睡眠或雙模睡眠,第一輪是晚餐後4-5小時,之後半夜清醒一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再來是第二輪4-5小時。半夜醒來是為了幫助或抵禦夜間的掠食者。雙輪模式現在當然已經被人工照明的發明給推翻。 


答案,醒來是正常的
從演化的角度來講,不用擔心。呼~放心惹!


怎麼組織資訊做更好的醫療決策?
另一章我覺得有幫助的,是關於醫療決策,如何在人生面臨存亡之際,為困難的決定組織資訊?這裡提到的解法是基本比例謬誤(Base rate fallacy)與四格列聯表的用法。很多人容易在下決策時忽略基本比率,是因為我們更容易用代表特徵(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來進行決策。


方法一:基本比率謬誤(Base rate fallacy)
避免代表性捷思,思考思考再思考,比方說以下描述Alice的句子中,以下何者為真?

1.Alice 是一個擅長數學的會計師
2.Alice 是一個數學不好的會計師
3.Alice 是一個會計師

大多數人更可能選擇第一句,Alice是一個擅長數學的會計師,但實際上Alice是一個會計師的機率更大,因為第一句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數學好與是一個會計師),而第三句只需要滿足一個條件。這就是基本比率謬誤(base rate fallacy)的一項例子。所以如何把它用在我們的醫療決策上呢,如果擔心自己可能患了什麼疾病,不妨查查與你相同條件的人(如年齡,性別,工作性質)患病的機率多少,而非看整體人的患病機率。


方法二:善用四格列聯表,考慮那些沒發生的事件
四格列聯表是什麼?為何要使用四格列聯表?因為我們需要使用這個工具幫助我們考慮那些現在沒有發生的事件的機率。常常會聽到朋友推薦,我跟你講那個感冒藥超有效。這牌啦,買這個牌子。但成效到底如何?我們可以把兩個想要分析的因果,填進四格列聯表。因為前腦的演化讓我們注意事件的共同發生性,而不是注意沒發生的事。這個表就是幫助我們把沒發生的事情也列出來,並關注他們發生的機率。

以剛剛的例子來講,我們容易只關注吃感冒藥,感冒好了的這個關聯性,但沒有關注其他三種組合發生的機率。(1.吃感冒藥,感冒沒好。2.不吃感冒藥,感冒好了。3.不吃感冒藥,感冒沒好)

從下面這個表結果看來,其實就可以推翻感冒藥有效的推薦。而通常我們會把這種誤以為某種因會造成某種果的謬誤,稱為關聯謬誤。


思維新嘗試,數量級估算與估計中間量解答費米問題
最後,思考的新養分,也就是費米問題,任何你不知道答案的問題,都可以透過數量級的估算(order of magnitude),來得到差距不大的解答。像是你覺得倒滿整杯需要幾茶匙,或你覺得芝加哥有幾位鋼琴調音師這種問題。

數量級的基本概念就是找出答案合理的臨界值,以第一個問題來講,到滿整杯水需要幾茶匙,可以選一個數字,然後乘以十倍羅列出幾個答案,選擇一個最適當的。像是2, 20, 200, 2000。又或是鋼琴調音師,可以先推敲出鋼琴需要多久的時間被調音一次,同樣嘗試用數量及估算的方法,一週調一次?一個月調一次?一年調一次?在這裡估計中間量(intermediate quantity) 可能會更有幫助,估計中間量的意思是,不直接解答最後的問題,而是持續透過一個一個的相關答案來找出最終答案。
假設調音師一年調一次,那麼可以接續問,調音一次須花多久?2小時?20小時,或200小時,顯然2小時是比較適合的答案。接著是一個調音師一年工作幾小時?然後是芝加哥的鋼琴數目等。最後用收集到的這些答案,去計算出最終的解答。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本書的第八章,帝國大廈有多重?因為推理過程繁瑣,所以我就不多列。但總之,這讓我對費米問題感到興趣。


個人感想與實踐
讀完任何一本書要內化都需要時間,目前覺得最好內化的方式就是把這些方法套用到生活上,像是四格列聯表或基本概率,思考不要懶。

看了這本書之後我自己做了何種改變

1.跑去無印良品買了四本筆記本。兩本工作用,兩本讀書用。
2.想到任何待辦事項馬上拿出筆記本寫下來。(才實施三天)
3.盡量不要滑手機,目前已經連續3天都沒有使用超過40分鐘。(這樣也在爽XDDD)


-------------------------------------------------- -----------------------------------------
輸入時間:7-8小時
輸出時間:3小時 





5 則留言:

  1. 是書中寫到的費米問題讓你想減少滑手機的時間嗎XD

    回覆刪除
    回覆
    1. 也不是耶,就是單純覺得滑手機有點浪費時間。xD

      刪除
  2. 我也覺得看這本很累
    你是怎麼堅持看完/.\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集中注意力,看30分鐘就休息一下,主要抱持著一種『這個人到底想要講什麼?』的這種心態讀下去。xD

      刪除
  3. 唉 我想買這本書,但是我很懷疑自己是否能堅持下去看完⋯⋯😅 感謝你的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