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的講堂讀後感 - 損益表與損益分析




推薦指數:★★★★★

損益表其實就是記帳本,裡面記錄了總收入支出。作者用營業利益率,業外損益,淨利,跟EPS,這四個簡單的指標,來拆解整個損益表。用營業利益率、其年增率趨勢,營業利益率的變化幅度還有相對穩定度來看公司獲利趨勢與狀態。天外飛來一筆的業外收入,不是穩定的,觀測公司能否長期獲利,還是要看本業營收,業外損益對整體的影響,要看是否穩定。另外,在喜歡變化股本大小的台股市場,投資絕對不能只看EPS與淨利。


損益表就是紀錄公司某段時期的支出與收入,很像一般人的記帳本理會寫的內容,什麼東西花了多少錢。判別一個人/公司的財務狀況,最重要的就是看他平時怎麼花錢與賺錢,是不是入不敷出?或是個吝嗇鬼,死守現金,不懂善加利用。


一張圖秒懂營業利益率

影響投資人決定是否投資的因素很多,從基本面來講,還是先了解公司營運狀況與獲利狀態。第一關鍵指標當然是營收,就像每次過年回家或親戚聚會,最喜歡打聽,你月薪多少,你年薪多少等。一間公司的營收代表跟我們用收入來評量一個人是一樣的。如果這個人收入很穩定,我們會認為他很可靠,相反,他有時候收入很多,有時沒收入甚至還賠錢,那麼我們看到他,就會認為他較不穩定。光營收(收入)這個數字的拆解,這本書就非常值得推薦。

之前我自己覺得淨利才是關鍵,配合個人理財的一句重點,賺多少不重要,存下來才是重點。但看完之後,才發現我實在是太膚淺....啦~

營收利益率指標

  • 監測公司成長狀態,每個月賺多少,代表這間公司成長情況,如果公司的營收持續下滑,那麼就是警訊。
  • 看去年比今年增加多少,也就是營收年增率,不要跟上個月比,要跟去年的這個月比。每個產業的旺淡月不同,像食品業一二月就是旺月,過年節日大家採買食品的量大增,都會有影響。營收年增率較適用於高股本,高股價,高市值,同時營業利益率必須相對穩定,來看才有意義。(don’t know why)
  • 小心新聞上的累積年增率,累積年增率是描述今年到目前為止的狀況,這指標會讓人在關注公司最新營收狀態上慢半拍。還好我從不看新聞,XDDD。

評估營收指標後的進出點

  • 買進:年增率由負轉正至少持續三個月, 或逐月增加
  • 賣出:年增率連續三個月大幅遞減或腰斬、轉負。

我看到這段時,充滿疑惑,因為這違背一般投資理論中的買低賣高套利,投資人看營運狀態不佳,快點出脫手上股票,看營運狀況良好,馬上購入。以價值投資來講,謹慎審視一間被低估的公司或者高成長公司,就長抱該間公司,如果都在營運不佳時,賣出股票,當時股價相對低點,營運狀況良好時購入,股價相對高點,那麼不就是賣低買高了?書中提的這種方式,的確可以讓投資人『早一步』發現需不需要賣出買入,但好像比較適用於,你認為他慘跌後無法再度回升的情況。

不過把這套原則,放到隨機挑選的一檔股票裡,觀察年增率跟股價的變化,好像又有那麼點可以警示早點下檔的道理,但其實也得檢視有沒有年增率降但股價反漲的例子。

作者提損益表最重要的是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率是指全部營收中,扣掉營業成本與營運費用後,獲利多少。營業利益扣除負債(業外損益)後,才是淨利。


營業利益率指標

  • 看本業獲利能力,如營業利益率5%,跟-10%的兩間公司,前者當然比後者賺錢。
  • 看獲利趨勢,如一間營業利益率長期的變動在5%之內,當然比變動在20%內的穩定,但同時也可能較不具成長性。
  • 營業利益率和淨利的趨勢比較,可以觀察出業外損益的幅度,幅度比較穩定代表沒有突然賠錢或突然來一筆收入。
  • 營業利益率如果從穩定到大幅下降,可能是經營能力與管理能力的衰退。
  • 看相對消長而不是絕對數字,像是從一月到六月,營業利益率持續下降或上揚之類的。

其實看營業利益率,可以想像成,錢包裡扣掉必要支出後還剩下多少可運用的錢,而這跟家庭收入有關,家庭收入如果很穩定,那麼每個月錢包扣掉必要支出後可用的錢差不多就那些,收入如果不穩定,那扣掉必要支出後,錢有時候多有時候少,所以這其實是拿來衡量是不是有穩定收入的指標。

如果這個月,老媽給你零用金,但妹妹跟你借了錢,這些非本業賺來的錢或額外支出,都叫做業外損益,營業收益扣除業外損益之後,就是淨利,有時候發現有些公司EPS很高,但是營業利益率很低,代表本業沒什麼賺錢,雖然淨利高,但可能都是借錢來的。這時候就要特別注意。尤其是公司投資子公司或孫公司等的收入與賠錢,有時也會列入業外損益。

EPS (Earning per share)

EPS代表每一股可以分得多少淨利。假設有三個股東每人一股,淨利就是收入扣掉固定支出(成本與營運費用)再扣掉不是本業賺的錢(業外損益),淨利總共3元好了,那麼EPS就是3/3(股) = 1元。

EPS = 淨利 / 股東權益

這裡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淨利看不到營運利益率,淨利也看不到業外損益,所以很可能今天因為業外損益天外飛來一筆資金,導致淨利突然提高,這時候投資人看到EPS很高就下手,但這情況可能不長久,因為是業外收入。

EPS的另外一個問題是,股本的問題,如果今天公司向股東借錢,如現金增資,那麼原本3個人(股)要分3塊,如果分的人多,EPS同樣會被稀釋。

感想

這是目前看到第二本關於財報的書,第一本是財報狗的『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由於我的目的是想要快速升級閱讀財報的基礎知識,上PTT發現大家滿推黃國華,就直接入坑。書寫的淺顯易懂,描述指標的部分用很簡單的例子就說明清楚了,配合拆解圖表數字趨勢,這點我覺得很有收穫。

一個人的腦袋是有限的,無論埋頭再怎麼想,盲點就是這麼多,經過作者仔細拆解,其實原本以為不重要的竟然非常重要,像是我一開始認為只要看淨利就好,因為淨利就是最後剩下來給股東的錢,只要這個錢多,那麼就值得投資。實際上這是非常簡化的思維,現在感到很羞愧,Orz。表示我之前的思維是只關注當下,而不關心成長。作者只用了四個非常簡單的指標,來拆解整個損益表,就是營業利益率,業外損益,淨利,跟EPS。營業利益看公司獲利趨勢與狀態,兩個關鍵,就是跟去年同一時間比,還有變化幅度要相對穩定。業外收入,也就是公司突然得到一大筆收入像是短期投資等,在分析上是要盡量排除的,因為是非本業收入,不知道下個月還有沒有,長期看一間公司獲利,還是要看本業獲利,如果業外支出,那就要注意跟小心,看是不是經常性的,因為業外支出等於是把本業賺來的錢花掉。而投資絕對不能只看EPS,尤其在喜歡變化股本大小的台股市場,很多因素會影響到EPS,像是營業收益,業外收入,淨利,股東權益等。

我覺得這些因素影該很適合畫系統迴路圖。總之,這些都只是財報基礎知識,知道這些,還是得想辦法多鍛鍊眼力啊,就好像現在只是翻開單字書,理解一下文法,但實際上要真的寫出好文章,還是需要磨練。看一家公司的年報,同產業看久了就會熟悉,但是如果都不熟,即使知道哪個名詞代表什麼意思,還是不太容易瞬間拆解出洞見。

基本名詞解釋:
合併跟個別,合併就是跟子公司的合併財報,損益表的部分也會列入一起計算,可以把合併財報想成家庭記帳本,個別就想象成一家之主自己的財務狀況。如果你買的是一家之主的股票,那還是要各別檢視,目前這間公司的主要獲利是本業還是來自於投資的子公司。拆解後很可能會發現,都是子公司在賺錢,但母公司賠錢,此時就要多注意。

免責聲明:本人所有的文字都只是個人讀後心得記錄,不代表投資建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