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騰訊傳 |
從OICQ, QQ到音樂,遊戲,乃至無所不包的微信,這本書介紹騰訊是如何崛起,馬化騰又秉持著何種產品哲學,在對的時間做了哪些選擇,讓騰訊不停的進行產品轉型,進化乃至稱霸今日互聯網。
在市面上已經存在成熟的多款產品時,騰訊是如何贏得勝利的?
- 對手的失誤
- 技術的微創新
當時市場上已經有三款漢化的通訊軟體,一款是鼎鼎大名的ICQ,另外兩款是PCICQ跟CICQ。第一點可遇不可求,但第二點的關鍵在於問對問題,當時馬化騰就問,我們的用戶會去哪裡上網?當時美國的個人電腦滿普遍,但在中國個人電腦普及率不到1%,且大部分都是年輕人,這個問題是決定產品日後能否Scale的關鍵。因為擁有個人電腦,資料存在客戶端沒問題,但對於經常變換客戶端的對象來說,資料就應該存在Sever端,避免重新找台電腦上網後,資料就遺失了。這個問題決定了對的產品開發方向。
捧著金飯碗的乞丐
遲遲找不到盈利模式的窘境其實也曾發生在騰訊,想像一下你有個熱門產品,每天註冊人數呈指數型上漲,但就是賺不到錢,這時候該怎麼辦?一直賠錢的情況,第一步就是找朋友借錢,再撐撐看,一直到朋友避而不見,改找風險投資,風投要你提一份報告,說明未來打算怎麼營利賺錢,第一個做法當然就是抄,看別人可以怎麼賺,像是Facebook賣廣告,騰訊也在QQ內賣,結果發現QQ內都是三低的年輕網民,消費力不如預期,投放效果奇低,也無法向廣告主收錢,民情不同的情況下,只好尋求其他方法,像是原本免費的改成收費,結果當然是引起更大的反彈。
如果只是單純瘋狂思考各種如何收費策略的排列組合,那麼或許騰訊是無法成功的,重點反而該放在,如何透過解決問題而讓產品變得更好,黏性更高,當各方面發展都水到渠成,自然就有發展某一策略的最優先天條件。像是從飯友團的聯想而開發了群聊的功能,把關係從一對一變成多對多,Q幣與會員制,到最後的阿凡達計畫,販賣虛擬身份標誌(identity)。
產品經理觀察市場趨勢,做研究分析,覺得公司在目前條件下,能夠透過這種收費機制實現獲利,許良就是這樣提出一份長達80頁的ptt,不是只有產品該做成怎樣,而是為何要在這個時間點做這個產品,有什麼優勢可以成功。當公司覺得可行,就指派人給他,誰提的並被認可,就由誰來領導執行,內部賽馬機制也建立起來。
馬化騰的產品哲學
- 重視用戶體驗,田野調查,產品經理實地到用戶出沒的地方考察,觀察這群人是怎麼使用他們的產品的。
- 擁有以人為本的洞察力,在盜版猖獗的時代要靠賣音樂賺錢,幾乎是不可能,如果網友都可以在百度MP3中免費聽音樂,那為何要付費給騰訊?所以他們開始想,在什麼樣的情境跟條件下,網友願意付錢購買正版音樂?答案其實不是音樂本身,而是服務,而且是剛性需求。比起歐美更願意買音樂給自己,當時的中國網友反而更願意買音樂送給他人。
- 鎖定真實的訴求點,不管是音樂,QQ秀,遊戲,在使用者經驗上做到極致,從龐大的使用者數抓住消費群,形成一定數量的基礎用戶後,推出進階式的付費服務,持續優化,用力延長產品的生命週期,尋找新的訴求點。
- 小步快跑,試錯迭代。一個月一個版本,很早就開始敏捷開發,馬化騰的漸進式創新其實就是小步快跑,試錯迭代,他認為每一次的產品迭代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能每天堅持發現修正問題,慢慢的產品會被磨出來。
- 天天用,直到發現不足。當吳曉波問馬化騰,這麼多產品,你是怎麼做到暸若指掌的?他說,像普通使用者一樣,每天輪著使用一個產品。要發現產品不足的地方,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使用。產品經理只有更敏感,才能找出不足之處。
『經常到各個產品論壇去潛水,聽到不同的聲音和反饋。Blog, RSS訂閱,論壇,高級用戶不屑上網提出問題,我們就要想辦法主動追。哪怕再小的問題,解決了也是一件大事。』雖然騰訊沒有民文要求,但是騰訊的工程師都形成一個習慣,每兩小時輪流監控,回復網上出現的評論。』
From 騰訊傳
- 10/100/1000法則,由馬化騰推動一個產品法則,產品經理每個月必須做10個用戶調查,關注100個用戶blog,收集1000個用戶的體驗,他說這方法很笨,但很管用。
- 當一個最挑惕的用戶,互聯網產品不像傳統軟件開發,它是永遠的Beta版,快速升級改變,不段聽取反饋,決定之後的方向,產品經理要把自己當成一個超級挑惕的用戶。
- 核心功能技術差異化,任何產品都有核心功能,像是幫助用戶,解決某一部份的需求,像節省時間,提升效率,核心功能做到極致,要多想如何透過技術來產生差異化,讓人家做不到,或者別人很難追上。核心不要做人家有我也有的東西,否則總是排在第二位。
- 健全的反饋溝通機制,騰訊的秘密武器,Support平台,是一個產品經理直接跟海量用戶對談的平台,用以挖掘,用戶到底需要什麼。
感想
第13章是小馬哥的產品哲學,也是我看來最有感觸的一個章節,這最終還是回到一個基本的想法,所有的科技背後最終都還是為人服務,產品要成功,最終得洞察這些人有可能需要什麼,這個需要不見得是效率上的,功能上的,反而有可能是文化上的,心靈上的,像是為何阿凡達計畫能夠吸引這些人,因為中國社會歷來是一個充滿壓抑感的等級社會,既表現在宗族的內部,也體現在公共社會層面,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戰戰兢兢,情感生活卻十分蒼白跟乏味,虛擬社會的出現,反而讓壓抑的人可以帶著面具,進行狂歡。這段描寫那群三低的QQ早期使用者,渴望自我認同。當然缺乏這種洞察力,還是有補救的方式,就是馬化騰後面的那幾點產品哲學,自己用,親身用,然後持續改善。
我滿佩服馬化騰的,除了他自己會參與開發,最主要還是他對產品在乎的程度,這種在乎,讓他不愧成為中國的第一個產品經理,重視用戶體驗不是嘴巴說說,而是親身實踐。這更讓我思考,他們是這麼急於收集用戶的反饋跟意見,甚至把這種過程透明化,開放對話,而反觀我自己看見的,卻是經常再為“用戶反饋”找理由或合理解釋,實際上不管這些意見是一場誤會或是產品問題,他們都值得被重視與討論。
相關閱讀
- 深度工作力讀後感(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 終結平庸讀後感(The end of average: How we succeed in a world that values sameness)
- 灰犀牛讀後感(The Gray Rhino)
- 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讀後感(Problem Solving 101: A Simple Book for Smart People)
-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
- 華爾街之狼從良記讀後感(The education of a value investor)
- 貝佐斯傳讀後感(The everything store: Jeff Bezos and the age of Amazon)
- 零偏見決斷法讀後感(Decisive: How to make better decisive in life and work)
- 邏輯力讀後感(Being logical)
- 財務自由的世界 - 現金流量表
- 財務自由的講堂讀後感 - 資產負債表
- 財務自由的講堂讀後感 - 損益表與損益分析
- 護城河投資優勢讀後感(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
- 非典型經營者的成功法則讀後感 (The Outsiders: Eight Unconventional CEOs and Their Radically Rational Blueprint for Success )
- 隨機騙局心得 - 1 (Fooled by randomness)
- 隨機騙局心得 - 2
- 精實創業讀後感(The Lean Startup)
- 群眾的智慧讀後感 - 1 (The Wisdom of crowds)
- 群眾的智慧心得 - 2 (The Wisdom of crowds)
- 引誘科學讀後感 - 1 (Captivology: The Science of Capturing People's Attention)
- 引誘科學讀後感 - 2 (Captivology: The Science of Capturing People's Atten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