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讓我們變笨讀後感 - 2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book cover)


推薦指數:★★★☆☆

一個用鋤頭的農人會比用翻土機的農人產生更多對土壤的感覺,鋤頭翻動土壤時,手所感覺到的鬆動感會讓他知道大地目前的狀態。一個為家庭成員織布的婦女,會比紡織廠只操作開關的女工,對布品的形狀、質感、花色有更敏銳的感受,動手做的體驗帶來沈浸式的體驗,正如許久以前我們拿筆寫字,在紙上畫圖,閱讀友人的書信一樣。科技帶來便利,這真的是我們要的結果嗎?當人類的思考方式,移動方式,相處模式都改變了,我們有辦法查覺是往更好或更壞的方向前進嗎?


閱讀是一個認知解析活動密集的過程,人有許多感官輸入,如聽覺視覺觸覺味覺等。這也是為何有人跟你講過話,你會很容易記住對話內容,但如果想記得『看』過哪些,你得花費龐大的心力才回想起。人眼要去辨識字母或單字並不容易,以前的希臘文與拉丁文文本,單字間並沒有空格,但為何當時這並非一個嚴重的因素?


from: http://library.duke.edu/rubenstein/scriptorium/papyrus/images/150dpi/740r-at150.gif

因為當時的人是真的『讀』書,奴隸會將書中內容大聲朗讀給主人聽。一直到單字間有空格,方便閱讀了,人類從認單個字母變成認得整個詞的『型』,用幾毫秒的時間判別出單字的範式。單字間有空格後,人類的大腦被解放了,不需要花費力氣去認單字,注意力從認得到解析文本脈絡,閱讀成了一種沈浸式的心靈饗宴。(關於閱讀與大腦的關係,歡迎閱讀Design with the mind in mind第6章)

解釋人在閱讀時,眼球如何在單字之間跳轉( From  Design with the mind in mind )


人天生是不容易專注的動物,我們的祖先在大草原上,隨時注意風吹草動,偵測周遭有危險出現,感官訊號是由下而上(Bottom-up),選擇注意力讓我們接收到最有威脅的,而閱讀剛好與這種機制互相衝突,它需要人類長時間專注,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Homo erectus: 直立人的生活環境
from http://odkrywcy.pl/kat,111404,title,Ludzie-uzywali-ognia-juz-milion-lat-temu,wid,14383939,wiadomosc.html?smg4sticaid=6189b6

互聯網的魔力
還記得以前過年回外婆家,都是當天到火車站買票,雖然購票人潮多,但有位子的機率仍高,互聯網的出現後,不只車票,舉凡照相,聽音樂,購買民生必需品,多在網路上解決,作者提出許多數據表示,人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迅速成長,互聯網就像其他科技一樣,正改變我們的大腦。像是無法閱讀長篇文章,注意力不集中等。

電子書與實體書的差別,就像臉書上的大頭照與那個總是陪你一起瘋的朋友。
閱讀網路文章與讀實體書的體驗不同,前者可能需要點擊,捲動甚至拖曳鼠標,後者則是一種全面式的體驗與回憶,你聞到書的味道,回憶起翻頁的動作,讀到特別感動的片段,眼淚滴落在書上,從此,這本書與你產生一種情感式的關係,成為你回憶的一部分。實體書讓人感覺得到,聞得到,甚至可以在空白處註記,而這些動作與需要對文本內容進行認知處理的過程有重要關係。人類無法在螢幕上有效吸收大量資訊的結果下,資訊會變得更碎片,更主流,更娛樂話與精簡。

沈浸式閱讀體驗與互聯網的碎片化知識吸收運作方式不同
pic from Chris Jackson/Getty

人們如何在網路上閱讀?答:人們根本不閱讀
超連結本意是為了更快讓我們可以交互參照,但滿滿的超連結,表示,每看見藍字,大腦就需要自動判斷需不需要點開前往,認知花費在這些決策上,閱讀的體驗是片面化的。這跟選擇一本好書,專心地融入,線性式,從一而終閱讀不同。因為網路提供的資訊與選項過多,我們隨時可以中斷體驗。計算機並不是大腦的延伸,大腦跟計算機的運作方式截然不同,計算機儲存一筆資料時,可以立刻紀錄,提取該筆資料時,不會犯錯(有Bug的例外),但大腦在儲存或處理資訊時,需要時間,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需要重複提取,與先前知識建立關聯,這轉化的過程甚至會長達一年。

Jacko nelson所進行的一項實驗,當人的眼球觀看網路文章時的熱圖範圍,經常顯示一個F模式,先讀前面的,後面的掃過。這說明了讀者很少將文章全部看完。了解更多...

當我們把大腦外包,讓電腦來處理所有事情,也就等同於把人性、思考、同理心、等其他珍貴的部分也外包出去。大腦的可塑性讓我們在互聯網時代,更擅長察覺變化,如瞬間就可以發現有人傳訊息給你,這種注意力的頻繁轉移,但慘痛的代價就是喪失深度思考、專注的能力。

感想
一個用鋤頭的農人會比用翻土機的農人產生更多對土壤的感覺,鋤頭翻動土壤時,手所感覺到的鬆動感會讓他知道大地目前的狀態:一個為家庭成員織布的婦女,會比紡織廠只操作開關的女工,對布品的形狀、質感、花色有更敏銳的感受,動手做的體驗帶來沈浸式的體驗,正如許久以前我們拿筆寫字,在紙上畫圖,閱讀友人的書信一樣。

很久以前,人是跟蟲一起分享食物的。
Pic from 我老媽種的『超有機高麗菜』

科技帶來便利,這真的是我們要的結果嗎?當人類的思考方式,移動方式,相處模式都改變了,我們有辦法查覺是往更好或更壞的方向前進嗎?

這本書其實是有天看到網路上有人吵架,列舉出來的參考書目,看內容覺得滿有趣的。最近很紅的知識變現,由他人幫你整理好書的內容,取出有價值的部分,讓你購買一天一篇精華文章絕對不是說得到APP,剛好與這本書提的觀點相反,他們鼓勵手機上的沈浸式體驗,閱讀碎片化的知識。我自己認為,書不是自己讀的,都不算自己的。知識或觀點若沒有自己深思過,頂多個人也只是一個承載的媒介罷了。所以,強迫自己輸出,閱讀當下就會特別關注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其實也是滿有趣的,就像跟他們聊天一樣XD(純幻想)。

====
輸入:5hr
輸出:5hr

網路讓我們變笨讀後感- 1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人類大命運讀後感- 1 (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人類大命運心得- 2 (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釣愚讀後感(Phishing for phools)
引誘科學讀後感- 2 (吸引註意力的七大誘因)
引誘科學讀後感- 1(Captivology: The Science of Capturing People's Atten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