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力讀後感(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Deep work: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by Cal newport
深度工作力 心得


能夠在雜訊如此之多的網絡世代,花多少時間靜下心來專注的思考學習,是造成專業領域差異的重要分水嶺。排除讓人分心的網路誘惑,分析工作內容的深入程度,計畫深度工作的內容與執行時間,都能夠讓人在專業上創造更大的價值。


深度工作力,這本書是So good that they can't ignore you的作者Cal Newport已經推出一陣子的作品。

同樣工作三年的A和B,他們的專業程度可能截然不同,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除了資質上的差異,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他們投入於深度工作(Deep work)的總時間有極大差異。

深度工作是什麼?簡單的來講,就是專心投入在專業領域的工作,對教授而言是撰寫研究論文,對作家而言是寫作,對工程師而言則是寫程式。它相反是淺薄工作,這類工作大多瑣碎,費時,且長時間累積下來並不會提升專業,像是收發電子郵件,三不五時上一下臉書, 頻繁的會議,注意力經常被分散,需要一心多用,淺薄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太多價值,而且容易被模仿。

是什麼造成我們經常處在淺薄的工作模式?

  • 無所不在的連線模式,像是一收到信,就認為得馬上回信,這種動作看似很有生產力,但讓收件夾來管理你一天的工作文化,其實價值很低。
  • 以忙碌代表生產力,在沒有明確指標可以證明工作是否具生產力或有價值的情況下,許多知識工作者正重拾工業時代的生產力指標,做很多就代表很有生產力,所有的這些行為都會讓人表現像個大忙人。
  • 無法斷線,隨時都在上網。


怎麼做才能幫助你專心在重要的事物?


策略一,工作哲學
  • 修道院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想辦法把會讓人分心的事物都隔絕一段時間,讓人更不容易找到你,或者助理幫你過濾,像是Suits影集內,Donna幫Harvey Review助理一樣。最重要的一點,必須要仔細去想,這種一直執行淺薄工作的失去的機會成本是什麼?像是一個作家如果一直接受演講邀約,那他可以花在寫出偉大作品的時間相對就會變少。跟一個Product manager如果花時間一直在回信與開會,那他真正可以用在研究市場,產品策略的時間也會變少。
  • 雙模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切割一段時間,分配明確的時段給深度工作,其餘時段做別的事。像是用一週內有4天作深度工作,或者一年內有一季做深度工作。
  • 節奏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每天在固定時間開始深度工作,只是這樣的切換需要意志力與練習,畢竟不是每個人一坐下來就能持續專注3小時,接著又分心個6小時,長時間分心其實會損害能夠深度工作的能力。

策略二,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
  • 和晨間儀式(Morning ritual)很像,預先規劃好一套流程,讓你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執行,像是進辦公室後的3小時是深度工作時間,所以會關閉電子郵件通知,開始進行研究,並在門上掛好請勿打擾的留言,隔絕電話網路,並規劃預期結果。

策略三,大動作(guaranteed gesture )投入深度工作
  • 這就是不給自己退路,像是JK羅琳寫不出哈利波特最後一集,後來決定逼自己住在一個晚上1000美元的飯店,逼自己進入狀態。這就是一種宣告,透過這種宣告讓自己知道,無後路可退,就是得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

策略四,別獨自工作
  • 這是指跟創意相關的工作,最好能拿個白板,開始與他人進行溝通討論。透過他人的力量進入深度的討論。


四個執行力修煉的紀律

  • 專注在最重要的事
  • 根據領先指標行動,領先指標是指在事情還沒真正變糟之前還有機會挽救的觀察指標。
  • 設置醒目的計分板,像是累計深度工作的時數。
  • 定期檢討成效,事先規劃好的工作有沒有做完。再次認定其實Plan非常重要。


斷線實驗與生產性冥想

世界沒有非你不可,但現實是人很難接受自己可以這麼不重要,網際網路對注意力與深度思考的能力,影響很大,斷線是為了能夠肉自己更專注在重要的事物上。生產性冥想是指利用規律性活動的時間來發想一個主題,像是跑步的時候專心的想問題的解法,讓自己進入自動化模式時,透過訓練有效的讓大腦處於深度思考的模式。


雖然提到上述做法,但要快速進入深度工作,集中專注力,還是得透過訓練。如果工作內容就是很多淺薄類型小任務,那該怎麼辦?

對抗淺薄任務


  • 提早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鐘,不要等到上班時間開始才覺得要做什麼,而是前一天甚至前一週就安排好,工作當日的工作內容。作者提出一種工作方塊的安排方法,可以畫一個區塊是專門處理雜事的區塊,簡單而言,就是把雜事集中一起做。其他時間則可以分散出來Work Deep。
  • 量化每一種活動的深度,簡單的來講,把工作內容任務列出來,一一探討這些任務有多深,別人越容易上手的,該種任務深度愈淺。透過這種方式,你可以找到值得深耕的深度工作內容是哪些。
  • 檢視深度與淺薄工作比例,透過視覺化提醒,看自己是瞎忙還是有真正的生產力。



感想

最近一些工作任務內容,就是讓我感到淺薄工作佔龐大的部分,很容易被緊急的事情給淹沒,但重要且不急的卻完全被排擠下來,我用“提早安排好這週要做什麼”的方法後,明顯感覺比較安心。

Deep work不是只能套用在工作上,學習思考上更是,書中提到很多症狀,都是處於現在無法下線現代人的症候群,像是隨時Check Email,刷一下FB,看Line or IG有沒有人找,這種三不五時去刷這些App的症候群就是讓腦子安靜不下來,所以我也決定把FB從手機中移除,並不是想完全戒掉FB, 但是想提高我刷FB的門檻,真的要用手機看,會變得很麻煩,從提高壞習慣的門檻,來降低它被執行的機率。


商業理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